
在農業生產領域,精準與高效是永恒的追求目標。物聯網水肥一體化控制系統的出現,為農業灌溉與施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,它將先進的物聯網技術與傳統的水肥管理相結合,為農業生產開啟了智能、精準、高效的新篇章。
一、系統構成與原理
物聯網水肥一體化控制系統的感知層宛如一個敏銳的 “觸角”。土壤濕度傳感器時刻監測著土壤中的水分含量,讓我們清楚知曉土壤何時 “口渴”。EC 值(電導率)檢測儀精準檢測土壤溶液中可溶性鹽濃度,反映土壤肥力狀況。溫度、濕度傳感器則對環境溫濕度進行實時記錄,這些數據都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要素。氣象站也參與其中,收集光照、風速、降雨量等氣象信息。眾多傳感器協同工作,全面采集農作物生長環境的各類數據。
傳輸層作為數據的 “高速公路”,肩負著將感知層采集到的數據快速、穩定傳輸至控制中心的重任。常見的無線通信技術如 4G、NB - IoT、LoRa 等在這一層發揮作用。4G 技術憑借其高速率,能夠迅速將大量數據上傳;NB - IoT 以低功耗、廣覆蓋的特點,適合在偏遠農田或大面積種植區域實現數據傳輸;LoRa 同樣具備遠距離通信能力,保障數據傳輸的可靠性,讓田間地頭的數據能及時送達控制中樞。
應用層是整個系統的 “大腦”。它接收傳輸層傳來的數據,并通過專門開發的軟件平臺進行分析處理。根據農作物的種類、生長階段以及預先設定的生長模型和算法,軟件平臺能夠精準計算出農作物當前所需的水分和肥料量。隨后,向灌溉設備和施肥設備發出指令,自動調節水肥的配比和輸送量,實現精準灌溉與施肥。用戶還可以通過手機 APP 或電腦端軟件,遠程監控系統運行狀態,隨時調整參數,即使不在農田現場,也能輕松掌控全局。
二、核心優勢盡顯
傳統的灌溉施肥方式往往憑借經驗,容易出現水肥過多或過少的情況。物聯網水肥一體化控制系統則實現了精準供應。以番茄種植為例,在其開花結果期,系統根據傳感器數據和番茄生長模型,精確計算出所需的氮、磷、鉀等肥料比例以及灌溉水量,避免了肥料的浪費和水資源的過度消耗。相比傳統方式,可節水 30%-50%,節肥 20%-40%,極大地提高了水肥資源的利用效率。
以往,農民需要頻繁穿梭于田間進行灌溉和施肥操作,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。如今,物聯網水肥一體化控制系統實現了自動化運行。用戶只需在手機或電腦上設定好灌溉施肥計劃,系統就能按照預設程序自動執行。無論是大面積的大田,還是眾多的溫室大棚,都能輕松應對,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,讓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,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農事活動中,提高了整體農業生產效率。
不合理的施肥容易導致土壤板結、酸化等問題,影響作物生長。該系統通過精準施肥,避免了肥料的過量使用,減少了對土壤結構的破壞。同時,以滴灌等溫和的灌溉方式為主,水分緩慢均勻地滲入土壤,有利于保持土壤團粒結構,維持土壤的透氣性和保水性,為農作物生長創造了良好的土壤環境,促進作物根系健康發育,進而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。
借助物聯網技術,用戶無論身處何地,只要通過手機 APP 或電腦瀏覽器登錄系統,就能實時查看農田的土壤濕度、肥力、氣象等數據,以及灌溉施肥設備的運行狀態。即使遠在千里之外,也能對農田進行遠程操作,調整灌溉施肥參數,應對突發情況。這種遠程監控管理功能,為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便利,尤其是對于大型農場或跨區域經營的農業企業來說,意義更為重大。
三、廣泛的應用場景
在溫室大棚中,環境相對可控,更適合物聯網水肥一體化控制系統發揮優勢。種植高附加值作物如草莓、藍莓時,系統可根據溫室內部的小氣候環境以及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,精準調控水肥供應。在草莓花期,適當增加磷肥供應,促進花芽分化;在結果期,調整鉀肥比例,提高果實甜度和品質。同時,與溫室的溫控、通風等系統聯動,為作物創造最適宜的生長條件,實現溫室大棚的精細化、高效化種植。
對于大面積的大田種植,如玉米、小麥等糧食作物,土壤條件和作物生長狀況可能存在差異。物聯網水肥一體化控制系統可通過 GIS(地理信息系統)地圖,對大田進行分區管理。根據不同區域的土壤肥力、作物長勢等信息,制定個性化的灌溉施肥方案。利用無人機遙感技術輔助監測作物生長情況,及時修正灌溉模型,確保每一塊區域的作物都能得到最合適的水肥供應,提高大田規?;N植的管理水平和產量穩定性。
果園和茶園的作物根系較深,需水肥周期長。該系統采用地下滴灌結合土壤剖面傳感器的方式,能夠將水肥精準輸送到作物根系集中分布的區域,避免了表層水分蒸發和肥料流失。對于果園,在果實膨大期,系統自動增加水肥供應量,促進果實生長;對于茶園,在采茶期前,合理調整肥料配方,提高茶葉的品質和產量。此外,將有機肥液態化注入系統,解決了傳統有機肥撒施不均勻的問題,更好地滿足了果園茶園的特殊水肥管理需求。